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和原则

2024-08-21

2024年青海省科协学会秘书长培训班


8.7-8.9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1、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专题讲座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指导新实践、引领新变革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要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进一步实施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体现出了方向坚定不移、历史与时俱进、改革蕴含规律的特点。通过学习充分知悉了从1978年以来不断推进的改革的过程,经历了“问题型改革”、“发展型改革”和“治理型改革”。其中,“治理型改革”注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进而促进发展稳定,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深化改革的方式是“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改革重点”,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解决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与逻辑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系统观念的改革方法,坚持不断革命的改革精神。

  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既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既是对新时代新征程谋划和部署改革成功经验的准确把握,又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同步现代化。没有制度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难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经济基础现代化,难以支撑上层建筑现代化,难以支撑其他领域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既要理顺各方面关系,更要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要以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规范化路径,为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行为评价、社会整合提供统一性、权威性、可预期的法治原则指导,为改革过程的平稳推进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规范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行,增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业就业心理预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更加强化制度保障,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双管齐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部署,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新阶段,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主题,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部署数十项改革举措,致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必将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注重实施民生工程向加强民生制度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从注重实施行动攻坚向加强制度守护转变,从单方面、分领域的制度保障向全方位、体系化制度保障转变。

  深刻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鼓舞斗志,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线始终一以贯之,就是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更加明确改革的战略目标;二是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改革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通过机构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四是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雄辩地说明,我们党抓住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根本的政治规律,始终把最广大中华儿女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夺取事业新胜利。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社会性的特征,也具有覆盖面广、辐射性强、人情味浓、可接受性好的特点,对汇聚磅礴的改革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阔背景下,为中国携手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

  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确保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民生为大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点之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原则部分都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改革部署。

  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和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六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既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党的领导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对于全党从应有的站位和格局认识党的领导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这是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必然选择;第三,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本规律所蕴含内在逻辑的必然结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改革与法治在目标内涵上是相统一、相促进的。这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总体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与社会功能上,二者是互为支撑的。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就可能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反之,如果没有改革,法治的发展也会缺乏所必需的实践经验支撑以及可预见的方向,因而也就缺乏进步的动力与路径。

  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十四个方面的系统部署。把这十四个方面系统部署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注重”,即“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全面改革”“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五个注重”聚焦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凸显了鲜明的改革导向。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沿着“两个毫不动摇”的方向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既深化公有制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

2、“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88日两弹一星基地的培训深刻体会到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面对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这些科学家把个人志向和民族复兴大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学习中,通过精神解读、旧址解密、故事诉说、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教学方法,全方位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党性修养,锤炼了能力素质。特别是组训团队的精心组织和教师的传道授业,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这次培训,深刻理解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关于科技和国防的力量,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我将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

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学会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团结凝聚科技工作者促进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优化科技治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还存在吸引力凝聚力不够、科技战略支撑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有的学会在自身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甚至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学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问题导向和方向引领,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规范管理,构建面向现代化的学会发展新格局,不断促进学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科技社团发展之路;要突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培育一流学会、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学术品牌,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要提升科技战略支撑能力,持续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术组织,不断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要更紧密地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汇聚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强化创新发展导向

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支持学会与国际同行“交朋友、结对子”,联合建设国际人才信息库,密切人才双向交流,积极对接国际资源,促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作。支持学会“走出去”,设立对外联系服务机构、境外分支(代表)机构,在境外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持续向国际科技组织举荐专家、输送职员,设立专项基金为中国科学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等提供稳定支持。支持学会“引进来”,依照有关规定适当发展港澳台会员和外籍会员,探索吸纳港澳台及海外知华友华科学家在学会任职,发起成立国际或区域科技组织,吸引对口国际科技组织部落户中国,探索推动为国际科技组织总部在华运行设立账

户,简化科技工作者代表学会参加境外学术交流的审批程序。

强化学术引领。支持学会强化对科技工作者创新方向的引领,鼓励科技工作者潜心基础性研究、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完善学科发展及趋势研判体系,持续发布前沿热点问题和技术预见成果。支持学会主动围绕国际共同关切发起创新议题,创设国际化高端主场交流品牌,打造服务多元、梯次多级、规模多种、形式多样、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活动集群。支持学会创新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吸纳国际顶尖学者和专业出版运营人才加入办刊团队,提高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国际化水平。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国”建设为引领,支持学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开展技术成果评价、验证,扩大技术标准研制认证规模,开展专业化技术服务与交易。引导学会聚焦创新链整体效能,畅通与省市合作的资源下沉通道,建设科技服务团队,面向战略区域、产业集群、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组合式专业服务。支持学会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各类新型协同创新组织,广泛联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服务中介等,强化组织赋能,打造技术创新与转移枢纽。

建设专业科技创新智库。支持学会参与“智汇中国”平台建设,突出学科领域特色和组织优势,强化跨领域交流,将学术交流成果有效转化为智库成果,前瞻性提出未来竞争优势的攸关领域和重点布局,为制定科技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等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供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把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纳入智库专家队伍。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制定加强新时代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实施全国学会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支持学会结合重大科技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等开展科普活动,开发优质科普资源,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通过教育培训增强科技工作者科普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及时发声、权威解读。支持学会参与“科普中国”建设,开展应急科普和科学辟谣。

服务科技人才成长。支持学会按照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有关政策,设立具有广泛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奖项,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人才、成果、技术奖励体系,严格质量审查和评选程序,严控奖项数量和获奖比例,严禁收取任何费用。推动建立科技奖项动态清单。支持学会完善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评价体系,多渠道评价举荐人才,参与国内工程能力认证与国际工程师资格互认,促进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合作交流。

提升治理能力

加强学会党的建设。学会要把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载入章程,自觉将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依章程自治相统一,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确保正确发展方向。完善学会理事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三层级党组织建设,配强学会党组织书记,推行理事会党委与学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学会理事会党委要政治把关学会换届选举工作,前置审议规划计划、大额经费开支、接受大额捐赠、奖项评选和人才举荐等重大事项。学会办事机构党组织要支撑理事会党委日常工作。主动探索学会党建规律方法,积极探索分支机构党建途径,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文化建设,组建科学家宣讲团,建设教育宣传基地,选树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将传承、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业务活动。要坚守科技共同体价值,提倡负责任的研究,建设诚信自律机构和工作机制,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建立科技工作者学术信用体系,对学术歧视、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发声,维护学术界共同利益,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学会要强化章程意识,建立健全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监事会)、办事机构等制度,完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运行机制,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要将政治意识强、学术水平高、群众基础好、能引领学会事业发展的业内专家和实务工作者选为主要负责人,推行秘书长全职化履职和专职化聘任,优化学会理事会人员构成,扩大理事会中基层一线和中青年人员比例。推动建立学会从业人员职级评价体系,加强职业化建设,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体化办事机构。

拓展服务覆盖面。学会要突出发展个人会员,完善分级分类的会员体系,强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企业科技工作者、非公领域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等的吸纳与联系。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方式,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提供多样化、精准化服务。支持学会与地方科协、地方学会加强联系和业务合作,织密和拓展服务网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持在前沿新兴交叉等学科领域依法成立科技类社会组织。

加强规范管理

规范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学会应当根据自身管理服务能力和业务活动需要,在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经过内部民主程序依法依规设立分支(代表)机构,避免过多过滥,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在分支(代表)机构下再设立分支(代表)机构。

要建立健全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机构日常管理和动态考核,对于问题突出、长期不开展活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分支(代表)机构要及时调整、清理。

规范开展业务活动。学会开展论坛、研讨会等业务活动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切实履行民主决策和备案程序,并加强对各项活动的监督管理。作为“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等开展业务活动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活动全过程监管,不得以挂名方式参与合作、收取费用不得强制会员或者参加人员赞助、捐赠、订购有关产品或刊物。

学会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合作,接受境外捐赠,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外事管理规定。

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学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要严格遵守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政策规定,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坚持面向基层、注重实效,坚持非营利原则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未经批准,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以行业、学科、学术成果,以及专业领域的集体或个人为评选对象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不得与境外组织合作举办评比表彰活动。

抓好组织保障

强化统筹协调。中国科协会同民政部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定期进行沟通会商,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制约学会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协结合学会管理实际情况,有效落实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监督职责。民政部加强对学会登记、年检等日常管理,依法查处学会违法违规行为,对长期不开展活动、违法情节严重的学会进行清理。

完善评价导向。建立完善一流学会评估标准,将学会创新发展成效和规范管理情况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引导并支持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一批在学术引领、智库支撑、科学普及、产学融合、国际化发展等业务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会,做强一批基础研究类学会。

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学会新任负责人培训、秘书长定期轮训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培训重点,围绕党的建设、社团管理法律法规、社团运营实务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升学会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